• 念私塾,父亲教课

    12岁的少年已经到了读中学的时候,可是应崇福既没有小学文凭,更没有中学签发的转学证,很难投考中学。还是干爹找人疏通关系,在上海找到了民立中学,该校同意应崇福以同等学力身份投考。于是,应崇福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参加考试,顺利考入初中二年级,从此开始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

    少年时期的应崇福

  • 上大学,不入教

    1936年应崇福高中毕业,考入教会学校华中大学。最初他读的是化学,因不感兴趣后改为物理专业。在教会学校,如果加入教会将有许多优待,比如减免学费、优先推荐升学,甚至可以送到国外去深造。可对教会有好感的应崇福,却始终没有入教,部分原因是不想被人家视作“投机分子”。 图为应崇福在昙华林华中大学宿舍留影。

    在昙华林华中大学宿舍留影

  • 华中大学南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应崇福随华中大学迁址到云南大理喜洲,喜洲风光绝美,犹如世外桃源。但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消磨不了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大后方抗战自强的氛围激励应崇福一心向学,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1940年,他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 图为应崇福在喜洲山间留影。

    喜洲华中大学同学出游合影

  • 云南岁月

    1940年,他(左2)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 图为华中大学同学在喜洲合影,右4为英文系学生张爱贞,她于1943年与应崇福结婚。

    华中大学同学在喜洲合影

  • 考入西南联大

    1940年应崇福在华中大学毕业留校后,又考取了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成为物理系研究生。当时西南联大的物理系无论教学还是科研,各方面均属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应崇福在西南联大接受了中国一流的教育,在苦读三载后于1945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 图为1941年4月入读清华前在大理留影。

    应崇福在大理春游留影

  • “老应”在布朗

    1945年,应崇福得到去美国布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几经周折,他在1948年赴美布朗大学留学,选修的是冷门专业阴极电子学。当时他已30岁,在中国留学生中年龄偏大些,人称他“老夫子”,也有人管他叫“老应”。老应学习刻苦,他称自己“本事很差,就是毅力比别人强。”1951年9月他以全A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图为应崇福在布朗大学。

    应崇福就读布朗大学时留影

  • 初识超声

    1951年应崇福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被滞留在美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进入布朗大学丘尔先生(RohnTruell,1913—1968)的金属研究实验室工作。应崇福在这里初识超声学,对超声学的知识和实验室的研究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后,他做起了自己的研究,并发表了三篇论文,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图为在布朗工作期间,忙里得闲泛舟出游。

    应崇福52年赴美国南部旅行途中留影

  • 回国的旅途

    1955年,随着政策的放宽,应崇福随即离开了布朗大学决定回国。半个多月的路程上,应崇福却没有闲着,他在路上将“超声在固体中散射”的论文修改定稿,寄给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这篇论文日后成为了国际上超声散射研究的经典之作,为缺陷超声定量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为回国途中顺道应崇福去芝加哥探访当年华中大学教师。

    回国途中探访老师

  • “美国进步了,中国也要进步”

    在回国的路上,他还给丘尔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谢绝了丘尔的挽留。 应崇福在信中写到:“美国进步了,中国也要进步。如果有许多像我们这样的人不回去,不去面对许多困难,那么还有什么人能够回到那个“上帝都禁止”的国家呢!一个国家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来,整个世界就不能够有一颗安静的良心和一个持久的和平。”

    写给美国丘尔教授的信

  • “第二个转折点”

    在九十寿宴时,应崇福将1955年回国定为了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如果不回国,我可能成为一个有些知名的国外教授,但如果活到今天,我大概只在某一两个窄狭的专业有所成就,而不会像回国后这样驰骋声学的广阔天地,和这么多人并肩战斗、多年共事……”

  • 回国进入声学组

    1955年12月,应崇福回到国内,1956年3月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一开始在金属物理部参加讨论,但他本人的兴趣却是声学的,因此也参与了声学讨论。 1956年9月,电子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筹委会内成立了新的声学组,应崇福被调来负责超声学的工作。

    应崇福与苏联友人在一起

  • 推广超声波

    50年代末,超声技术的应用在国外已经很普遍,但国内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超声,而超声的应用范围也很狭窄。为了普及超声知识、推广超声波的应用,1956年,他专门在《人民日报》撰文普及超声。文章对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做了概括性的描述。图为《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13号转载的文章。

  • 超声波运动

    1960年1月,全国超声学学术会议成功召开,人们觉得超声波应用相当广泛的,必要推而广之。加上当时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大背景,一场“超声运动”开始了。北京从大概1960年3月份起陷入到对超声波的狂热之中。作为研究超声的国家队,超声室的正常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一年多后,超声运动终于在人们的厌倦中悄悄退场。

  • 为超声波正名

    超声运动后,应崇福又开始了为超声波平反的工作,他写了一篇科普文章“超声的应用和超声学的内容”投给《人民日报》。之后他选择继续与光华印染厂合作,开展用簧片哨粉碎矿物颜料和乳化石蜡两个项目的研究。到1964年,应崇福带领超声室超额完成了科学院交给的任务,证明了超声研究在工业生产上的价。图为《科学报》1964年1月25日对簧片哨工作的报道。

    应崇福在捷克斯洛伐克会议留影

  • 著书立说

    应崇福在“文革”结束后,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文,还先后完成了两部学术著作——《超声学》和《超声在固体中的散射》。

  • 热心科普

    1991年,“科学家谈物理”编委会成立,编委会邀请应崇福写一本介绍超声学的小册子,一向热心于科普的应崇福欣然应允。《超声和它的众多应用》于1994年12月出版。1998年6月,“院士科普书系”编委会正式成立,受到约稿邀请的应崇福答应写一本他从秋天开始搜集材料,又集中了半年时间进行,到99年8月初完成了初稿。

    出版科普读物《超声原理及应用》

  • 参与创建中国声学学会

    1978年,应崇福担任电子学会常务理事。1979年底,在他的主持下,电子学会下属的超声专业组扩展成为应用声学学会。与应用声学学会同步,他还参与了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的建立。197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学会成立,应崇福当选为理事长。80年代中期,中国声学界几位科学家共同协商,决定将中国物理学会中的声学学会与中国电子学会中的应用声学学会合并组建中国声学学会。1985年学会正式成立,应崇福任第一届理事长。

    应崇福带领室内人员研究超声换能器

  • 后继有人

    2011年6月30日晚,应崇福北京逝世,享年93岁。应崇福不仅是学术上的急先锋,也是学生们的恩师与楷模。他为学生们高度凝练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即“观察、分析、总结、反思、矫正”。图为应崇福与学生们在一起。